
2006年,马越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航站楼钢屋盖结构中两种承受主要重力且构造复杂的铸钢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他证明该节点足够安全,之后结合有限元对比分析找到了节点的最不利位置,解释了破坏机理,还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完善我国铸钢节点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孙鹏等人对T型和Y型铸钢节点在弯矩和轴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分别研究了倒角系数对铸钢节点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最后对法兰连接的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研究,为相关规范的编制提供了依据。

2008年,王超波、赵宪忠等人针对上海火车南站站屋结构外柱铸钢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其整体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对于其中外形复杂、重量大不易加载的节点,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式的自平衡加载系统。2012年,华小妹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多杆件实心铸钢节点中壁厚与倒角这两个参数对铸钢节点承载能力的影响,为后续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实体模型,给铸钢节点的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5年,董海威对铸钢节点进行了抗疲劳优化设计研究。他先对节点进行几何尺寸优化,达到轻量化目标,然后对目标进行环形对接焊缝的抗疲劳优化,调整部分尺寸,最终使节点的抗疲劳性能不变,而质量比原始节点降低了23%。早期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铸钢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虽然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在铸钢节点的设计优化和制造工艺革新方面。